找到20条结果,用时0.133s
  • 马刀挟瘿

    ...la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马刀挟瘿为病症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瘰疬。生于腋下形如长形贝壳的叫“马刀”;生于颈部的叫“挟瘿”。多为颈、腋部的淋巴结核。《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其痛坚而不(贵)者,...

    词条中医学;中医病证名;针灸学
  • 疵疽

    ...义:疵疽为病名。即发于肩及上臂的附骨疽。《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卷九:“发于肩及臑者,名曰疵疽。其状赤黑,急疗之。”关于附骨疽:附骨疽(bone-attachingabscesssuppurative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痈、多骨疽、朽骨疽。是指...

    词条中医学;中医外科学;疮疡;疽;无头疽;附骨疽
  • 火针

    ...治疗。火针在《内经》中被称为燔针、焠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日焠刺”,《黄帝内经灵枢·筋经》也云:“治在燔针劫刺也”。而对于火针针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云:“...

    词条中医学;针灸工具;针灸学;耳鼻喉科疾病
  • 腋门

    ...千金要方》。渊腋为经穴名(YuānyèGB22)。出《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属足少阳胆经。渊:深潭;腋:腋部。腋深如渊,穴在其下,故名。位于胸外侧区,第四肋间隙中,在腋中线上。举臂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词条中医学;针灸学;经穴别名;腧穴学
  • 三里

    ...横指处。足三里为经穴名(ZúsānlǐST36)。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鬼邪、下三里、下陵、三里。《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三里、下陵。《圣济总录》名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的合穴,五...

    词条中医学;针灸学;经穴别名;腧穴学
  • 化脓性骨髓炎

    ...医学中虽无骨髓炎之病名,但对本病早已有认识。如在《灵枢·痈疽,将涉及股胫(本病好发部位)的痈疽,命名为股胫疽,指出“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表明脓液涉及骨髓。隋《诸病源候论》中把本病分为“附骨痈...

    词条疾病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畴,又称之为“脱痈”、“十指冷落”。早在《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就对脱疽证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涉及到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和预后等各方面。至晋隋唐时期,在《刘涓子鬼遗方》、《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更...

    词条中医学;中医病证名;针灸学
  • 内伤发热

    ...,因而引起发热,这是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即谈到了血涩不通,壅而为热的病机:“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

    词条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病名;中医诊断学
  • 中国医学史年表

    ...,1593年首次印行金陵刻本。1586年马莳著《黄帝内经索问灵枢注证发微》。《医部全录·诸余龄》记诸氏与徐镗结“天医社”。1591年高濂撰辑《遵生八笺》。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1602~1068年王宵堂著《证治准绳》。1604年...

    词条中医学;人体解剖部位名
  • DM

    ...资料。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对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致病因素,也分别作了论述。如《黄帝内经素问·...

    词条营养学;中医学;针灸学;中医病证名;临床营养;营养相关疾病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