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70条结果,用时0.128s
  • 阴黄

    ...阴黄的病因病机:阴黄因阳黄日久转化,或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阴盛寒重,湿从寒化,或素有脾阳不足,或阳黄日久,胆液为湿所遏,渗溢肌肤而成阴黄。阴黄的症状:《景岳全书·黄疸》:“...

    词条分类词条分类;黄疸;中医内科学;中医学;阴黄
  • 婴儿要忌冷食

    ...使本来弱、适应性差的婴儿,产生暑热遏伏、脾阳不展、寒湿内生,纳呆、泄泻、厌食、低热,甚至发生疳积。③由于脾阳不足,消瘦的婴儿,常喜食冷食,若家长为满足小儿的食欲,经常给予冷食,就导致寒湿凝聚、风寒夹杂...

    健康健康生活;育儿宝典;婴幼儿
  • 针灸治疗泄泻

    ...长短,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泄泻多因内伤饮食,外受寒湿,以致传导功能失调;或因夏秋感受湿热所致。慢性泄泻多因脾肾阳虚,运会失常所致。泄泻多见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

    参考资料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中医疗法;针刺疗法
  • 阴黄

    ...阴黄的病因病机:阴黄因阳黄日久转化,或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阴盛寒重,湿从寒化,或素有脾阳不足,或阳黄日久,胆液为湿所遏,渗溢肌肤而成阴黄。阴黄的症状:《景岳全书·黄疸》:“...

    词条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病证名;中医诊断学;黄疸二十八候;三十六黄;黄疸;中医常见病;常见病针灸治疗;常见病方药治疗;阴黄
  •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76例的临床观察

    ...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本组病例分为伤食腹泻、暑热腹泻、寒湿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等五个证型。1.3辨证施治1.3.1伤食腹泻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积滞胃肠,积食伤脾而引起。症见大便溏泄,酸臭,有食物残渣或奶...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5期
  • 阴黄·寒湿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阴黄·寒湿证(yinjaundicewithcold-dampsyndrome)是指寒湿内困,脾阳受损,以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阴黄证候。阴黄·寒湿证患者...

    问答问答;阴黄·寒湿证;阴黄;黄疸;黄疸病;黄疸病
  • 阴黄·寒湿证

    ...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定义:阴黄·寒湿证(yinjaundicewithcold-dampsyndrome)是指寒湿内困,脾阳受损,以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

    词条中医内科学;中医证名;中医诊断学;中医学;阴黄;黄疸
  • 寒湿

    卷二·中焦篇四三、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

    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清;吴鞠通
  • 补中益气丸加味治疗慢性泄泻82例

    ...1例。  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分为2型:(1)脾胃虚弱、寒湿困脾型:症见腹痛腹胀,肢体倦怠乏力,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或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滑。(2)脾肾阳虚型:症见五更泻,腹痛,...

    参考资料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5期;中医中药
  • 浅谈寒邪所致妇科疾病的治疗

    ...之品,如黄芪等。  此外,寒邪易与湿邪相搏结而变为寒湿之证。如冒雨、淌水、久居湿地,治疗以温经散寒除湿,临床也常用艾附暖宫丸。  2与寒邪有关妇科病的常选药物  2.1痛经(1)寒湿常用药:小茴香、干姜、延...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2期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