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部内容中 找到200条结果,用时0.221s
  • 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摘要】笔者分析了1983~2003年发表有关归经研究文献,认为:归经理论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萌芽于唐宋时期,初创于金元时期,完善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归经判定依据是对经“四诊”得到脏腑经络机能...

    参考资料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23期;中医中药
  • 中药归经理论浅探

    归经即指药物对于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没有作用。通过对中医归经理论进行探讨,以期指导临床用药。l中药归经概念、渊源及历史沿革归经概念,“归字简单,...

    参考资料中医中药;中医基础
  • 中药临床药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证明了传统中药配伍理论科学合理性。1.2对性味、归经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这类研究多半以着重研究中药归经原理为主,分为两大类:一是体内分布法,主要从归经与有效成分、归经与微量元素、归经与体内代谢等方...

    参考资料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 归经

    ...名词(2004)];meridiandistribu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概述:归经(channeltropism)是指中药作用归属、趋向于某脏腑、经络或特定部位等定位、定向理论。即将药物作用与脏腑经络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病...

    词条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脏腑
  • 中药法象理论浅谈

    ...握药物法象理论使用范围,补充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不足,以指导中药临床应用。【关键词】中药理论;法象;取类比象AnalysisonFaxiangtheoryofChinesemedicine  YUANTang-bin,LIUWang-hua,WANGCong-hong,etal.  中药药性理...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年第5卷第6期
  • 肖国士:眼科八证理论辨治眼病

    ...、菊花、蔓荆子、薄荷、蝉蜕、柴胡、木贼、荆芥,均为归经人肝祛风药,可首选治疗眼部外风证。此类药物,能宣肺气、通鼻窍、开腠理、和营卫、消水肿、退痒疹、祛病邪。从多个方面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羚羊角、玳...

    参考资料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 中药学学科亟须分化

    ...要介绍中药炮制经验与方法及其目,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出入和毒性等内容,是技术与知识相互关联两大部分内容,既涉及炮制技术及其理论研究,又涉及临床经验及其理论研究;中药配伍与禁忌和用法用量,主...

    参考资料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 心脑同治学说临床应用

    ...过,徒伤正气。  心脑同治法应注意问题  药物归经问题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归经理论主要以临床疗效为归经依据。但是受历史条件及文化背景限制和影响,传统中医理论将脑...

    参考资料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 中药炮制学(上)

    ...全有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2.炮制对药性影响  炮制对药性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影响等。  (1...

    参考资料药品天地;专业药学;中药大全;中药炮制
  • 计算机辅助分析赭朴九味润燥汤的制方及其制剂质量控制

    ...论指导和实用意义。  1基本方法  1.1处方诸药性味归经量化处理中药理论核心是性味归经理论,此是研究药物性能及遣药组方规律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气、五味、归经和引经等...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2期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