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部内容中 找到20条结果,用时6.519s
  • 痢疾

    ...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难经》称为“大瘕泄。《伤寒论》谓之热利下重与下利便脓血。至晋唐方谓之痢。《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中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千金要方·热痢第七...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医学文档库;中医幻灯库
  • 温病条辨(新校版)——中医经典诵读丛书

    ...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四杂...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医源书店;中医
  • 论中医对炎症性疾病的动态分析及辨治规律

    ...;(3)火毒证型;(4)阴虚内热(火旺)证型;(5)风寒或寒湿证型;(6)痰饮或水肿证型;(7)虚寒证型;(8)气滞血瘀证型等。这八个证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动态的变化着的。既可以单一出现,又可能两...

    参考资料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1期;中医中药
  • 刘渡舟湿证论

    ...相连。这是一条主干线,必须在其指导下来辨湿证。1、寒湿《伤寒论》第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这一条,乃是太阴脾家寒湿的纲领。张仲景点出了三个特点...

    参考资料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 大黄附子汤

    ...者也。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

    词条泻下剂;温下剂;里寒积滞实证;中医学;方剂;中药学;方剂学
  • 猪苓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82例

    ...渴、尿少等症。中医认为“泄泻有伤食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诸种证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也遵从这一观点,但不能涵盖泄泻的类型。临床上确有一种既不符合上述证...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8年第4卷第5期
  • 逆流挽舟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理论探讨

    ...后体虚,肺卫不固,易受外邪,属肺卫阳气虚为本,风挟寒湿、肺气闭阻为标,在疏风解痉的同时辅以温阳益气。伍德军认为CVA常表现特点在某些方面与少阳咳嗽有相似之处,以小柴胡汤加减往往收到满意疗效。说明重视邪郁少...

    参考资料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 2005年研究生中医综合科目考试大纲

    ...(脾胃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胃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阴虚证、寒滞胃脘证、胃火炽盛证、食滞胃脘证、胃脘气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病机。  5.肝与胆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

    参考资料医学教育;考研;考研指导
  • 效经典法仿仲景方辨治难治性疾病

    ...部位在腰,腰为肾之外府,外府受邪,容易内传中脏。然寒湿之邪痹阻于腰,和寒湿之邪内侵于肾,治法各异。2000年曾治疗一例张姓男子,42岁,8年前曾在寒湿之所工作,患腰痛病证,8年间服用中西药物无数,腰痛依旧。初诊...

    参考资料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 理中丸

    ...补后天之本,气旺而阳亦复。脾为湿土,中虚不运,必生寒湿,故又以苦温燥之白术,燥湿健脾,健运中州,投脾之所喜,是为佐药。甘草蜜炙,性温俱补,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用之为使。纵观全方,药仅4味,温、补并行而...

    词条中成药;消化系统药物;消化系统中成药;药物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