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部内容中 找到200条结果,用时0.259s
  • 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IPAP)从6~8cmH2O开始,根据患者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和耐受程度,0.5~2h调整参数1次,逐渐延长通气时间或上调IPAP至10~25cmH2O,平均14.3±2.1cmH2O。呼气压(EPAP)从2~5cmH2O开始,平均3.3±1.2cmH2O。备用呼吸频率...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9期
  • COPD病人急性发作期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变化

    ...定上述项目。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相关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结果  2.1各组检测指标比较COPD病人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8年第23卷第6期
  • 乳酸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粉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气的影响

    ...口,观察动物存活时间至24h。  1.3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LR输注后,随着输液量的增加在输液1h后p...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年第17卷第2期
  • 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的麻醉处理

    ...血压(BP)、Peak、PETCO2并血气分析。  1.3统计方法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以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不同时间点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充气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参数,...

    参考资料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9B期
  • 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PaCO2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变化(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临床症状变化治疗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紫绀、水肿均有明...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8期
  • 肺心病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附115例临床分析)

    ...子遗传室提供,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定。1.3统计学方法数据以ˉ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结果  肺心病各组各项指标变化见表1。表1肺心病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t-PA和PAI的改变(略)  注:ˇP0.01  从表中可看出:肺心...

    参考资料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4期;论著
  • BiPAP面罩式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临床疗效观察

    ...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压、手指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能更迅速、更显著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动脉血气。结论BiPAP面罩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2期
  •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期67例临床体会

    ...合重度心力衰竭的诊断。(根据美国纽约心脏学会分级)动脉血气分析:所有患者PaO2均低于60mmHg,其中52例患者低于55mmHg,12例患者PaCO2>60mmHg,(均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6~8L/min)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7卷第3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与低氧血症关系的研究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中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ˉx±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6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人,经上述检测后结果如下:(1)肝硬化组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91.86±27.60μmol/Lvs34.60±...

    参考资料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5期;论著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用回顾性调查,将病例按统一表格逐一登记,统计分析数据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ˉx±s)及t检验、χ2检验等。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预后本组患者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60岁以下患者病死率明显减低(P分别0.0025、0.025...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0期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