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部内容中 找到2000条结果,用时0.298s
  • 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脂饲料喂养动物不同时间。评价各组动物血管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特点。结果4周组、8周组中、重度狭窄均达到80%。病理检查证实高脂喂养8周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于较成熟的纤维斑块期。结论按本实验方法,损伤后...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3期
  • 大鼠实验性脑缺血耐受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能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IP+MCAO组预缺血后3、7d神经功能评分与SS+MCAO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025、2.683,P<0.05);IP+MCAO组预缺血后1、3、7d脑梗死体积与SS+MCA...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7年第22卷第4期
  • 基于大鼠模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

    ...种手段在大鼠上模拟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以研究SAH后的病理生理改变、脑损伤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模型能够完全模拟临床上所观察到的全部现象。笔者通过回顾有关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第8卷第7期
  • 灵芝治疗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效果及其机制

    ...观察小鼠生存期、白血病细胞浸润脏器(脾脏和骨髓)的病理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改变,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同时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数及亚群、骨髓粒系祖细胞集...

    参考资料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9期;论著
  • 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的实验研究*

    ...仪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2.4肝脏病理检查各组实验动物采血处死后立即解剖摘取肝脏,肉眼观察肝脏表面病理变化,并固定于4%甲醛溶液中,取材后流水冲洗,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第9卷第7期
  • 实验性龋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实验性龋病动物模型在龋病病因学、病理学以及龋病预防治疗方面的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致龋微生物和致龋饮食共同作用下,可对几种动物(啮齿动物、灵长类动物)诱发龋病形成。本文就实验性动物龋病的形成条件...

    参考资料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与专科论文;口腔医学
  • 甘芪益肾冻干粉对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示不出治疗作用(P>0.05),这可能与NS大鼠肾的进行性病理改变有关。  2.3血液检查第5周末实验结束时,眼静脉丛取血测定各组大鼠血浆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结果见表3表3实验第5周末各组大鼠血浆白蛋白、胆固...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4期
  • 支原体颗粒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研究

    ...学研究:1.观察感染后大鼠T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和肺部病理的变化。2.观察感染后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支原体颗粒有显著的抗肺炎支原体、解热、抗炎、止咳、化痰作用,并有显著的抗...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5年第1卷第2期
  • 支原体颗粒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研究

    ...学研究:1.观察感染后大鼠T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和肺部病理的变化。2.观察感染后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支原体颗粒有显著的抗肺炎支原体、解热、抗炎、止咳、化痰作用,并有显著的抗...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6年第2卷第2期
  • 中科院研制出首个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动物模型

    ...或是小鼠免疫系统有缺陷,或是小鼠未能出现慢性丙肝的病理。唐宏、陈新文组合研制的小鼠模型完整反映了HCV感染自然史和慢性病毒肝炎进展。“通过转基因技术,小鼠肝脏细胞表达了从丙肝患者血清中分离的HCV进入肝细胞并...

    参考资料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