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20条结果,用时0.061s
  • 消肌

    消肌  病证名。小儿消渴之一。又称消中、中消、脾消。《易简方》:“若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内,消谷善饥,食欲倍常,不生肌肉,好冷水,小便频数,色白如泔,味甜如蜜,名曰消中,又曰脾消,属于中焦,病...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中医词典;字母X
  • 补消法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近是而实非。故白术、枳实二味,补消合德,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诚医中之王道。  (以上经验仅供医师同道参考)作者:颜德馨

    参考资料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 消瘅

    ...,死不治。又曰: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又曰:瘅成为消中。又有脾瘅,胆瘅。齐章武里曹山跗病,淳于意诊其脉,曰:肺消瘅也,加以寒热,即告其人曰:死不治。适其共养,此不当医治。法曰:后三日而当狂,妄起行欲走...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名医类案;卷三
  • 眩晕治验举隅

    ...夏除湿化痰,枳实、生姜消痞安胃,用党参固守中气,寓消中有补之意。药证相符,故可收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作者:丁树栋

    参考资料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验案
  • 消渴辨析与治疗

    ...病因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消瘦、消渴、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本病研究又有新的进展。《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篇...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年第5卷第1期
  • 浅谈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

    ...的不同,而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内经》对消渴的记载,散见于约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做了论述。在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10年第8卷第2期
  • 运脾法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概述

    ...旋、动之义,有动而不息的特征;运脾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的特点。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运与化是脾的主要特性之一,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小儿是否能...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8年第4卷第6期
  • 第四节消渴

    ...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教材类;中医内科学;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消渴淋闭尿血水肿) 78方

    ...三夜二,剧者多合,渴即之。铅丹散主消渴止小便数兼消中方,铅丹、胡粉(各二分)、栝楼根、甘草(各十分)、泽泻、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五分肘后作贝母)。右八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壮人一匕半,一年病者一日...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备急千金要方
  •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经验

    ...八法中的和法,有行、转、旋、动之义,此法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汪老师将临床常用的运脾法作了如下归纳。①运脾化湿法:用于湿困脾土证。湿为阴邪,非温燥之品不化,湿浊化、脾运复,则脾得健矣...

    参考资料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第5卷第6期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