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903条结果,用时0.039s
  • 论苦寒补阴之误

    ...可无阴。故物之生也,生于阳;而物之成也,成于阴。则补阴者,当先补阳。自河间主火之说行,而丹溪以苦寒为补阴之神丹,举世宗之。尽以热证明显,人多易见;寒证隐微,人或不知;且虚火、实火之间,尤为难辨。孰知实...

    中医古籍中医古籍;质疑录;清;张介宾
  • (三)补阴

    ...重,专益肺气,补阳而生阴。沙参甘寒体轻,专清肺热,补阴而制阳。沙参性寒,脏腑无实热及寒留肺经而嗽者,勿服。

    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
  • (三)补阴

    ...铁、葱、蒜、萝卜、诸血。产怀庆,黑而实肥者佳。凉血补阴,去瘀生新。养筋骨,益气力。理胎产,主劳伤,通二便,消宿食。心病而掌中热痛,脾病而痿贪眠。

    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
  • 大补阴丸

    ...丸,每服七十丸,淡盐汤下。治虚呃用参术汤送下。丹溪补阴立法,义专重于黄柏,主治肾虚劳热,水亏火炎,以之治虚火呃逆,亦为至当。《巨之上板胃

    中医古籍中医古籍;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卷内科丸方;清;王子接
  • 大补阴丸

    卷上补可扶弱降阴火。补肾水。大补阴丸绝妙方。向盲问道诋他凉。地黄知柏滋兼降。龟板沉潜制亢阳。(黄柏知母各四两。俱用盐酒炒。熟地黄酒润。龟板酥炙黄。各六两为末。用猪脊髓蒸熟。和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

    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时方歌括;卷上补可扶弱;清;陈修园
  • 补阴益气煎

    ...之前犹有临,临之前独有复,此实三阳之元始,故予再制补阴益气煎,正所以助临复之气。庶乎得根本之道,而足补东垣之未备也。)

    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成方切用;卷一下理血门;清;吴仪洛
  • (三)补阴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又名孩儿参。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益气健脾,生津养肺。气血不足,病后虚羸。倦怠乏力,自汗萎靡。食少心悸,口干液亏,用以调补,能使春回。此药力薄,须持续服用,其效始...

    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
  • (三)补阴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苦、甘,性凉,无毒。入肺、胃二经。滋补肺金称善,疗治虚火尤宜。能养胃以生津,除烦倦而不疲。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改用西洋参。

    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
  • (三)补阴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益气养阴,补脾润肺。肺燥干咳,气馁消渴。体虚乏力,用以服食。味甘气和,为益脾阴之剂,土旺则湿除,故又能祛湿。

    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
  • (三)补阴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恶巴豆。畏僵蚕。酒浸,酥拌,蒸。清胃生肌,逐皮肤虚热。强肾益精,疗脚膝痹弱。浓肠止泻,安神定惊。益阴也,而愈伤中入胃清湿热,故理痹证泄泻;入肾强阴...

    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明;李中梓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