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中风 病名。外中风邪而致的中风病。见《医经溯洄集·中风辨》。简称真中。与类中风之风从内生者不同。《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证见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外见寒热等六经形证者,治以疏解风邪为主
分类:医源资料库 > 中医词典 > 字母Z > 2006-01-12
真中风 病名。外中风邪而致的中风病。见《医经溯洄集·中风辨》。简称真中。与类中风之风从内生者不同。《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证见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外见寒热等六经形证者,治以疏解风邪为主
分类:医学百科 > 真中风 2009-01-06
观刘宗厚[玉机微义]云: 余尝居凉州, 其地高阜, 四时多风少雨, 天气常寒, 每见中风或暴死者有之。 盖折风燥烈之甚也。 时洪武乙亥秋八月, 大风起自西北。 时甘州城外, 路死者数人。 余亦始悟[经]谓西北之折风, 伤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诬
分类:医源资料库 > 医源图书馆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 > 2008-05-14
中风者,有真中风、有类中风之分。真中风者,中时卒倒,皆因体气虚弱,荣卫失调,或喜怒忧思悲惊恐, 或酒色劳力所伤,以致真气耗散,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而入,乃其中也。有中腑、中脏、中血脉、气虚、血虚 之不同,因而治法亦有异也。大抵中腑可治
分类:中医古籍 > 《万病回春》 2004-04-10
中风者,有真中风、有类中风之分。真中风者,中时卒倒,皆因体气虚弱,荣卫失调,或喜怒忧思悲惊恐, 或酒色劳力所伤,以致真气耗散,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而入,乃其中也。有中腑、中脏、中血脉、气虚、血虚 之不同,因而治法亦有异也。大抵中腑可治
分类:中医古籍 > 《万病回春》 2004-04-10
【歌】腑中风邪显六经,面加五色表之形。若还中脏多便阻,绝证临之命必倾。半身不遂斜口,此是风 邪中在经。有表汗之须续命,六经加减认教真。须知在里溲便秘,实者尤当三化行。原无表里秦艽治,大要清 心静养神。 【论】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善
分类:中医古籍 > 《明医指掌》 2004-04-10
曰真者,所以别乎类也。风者,八方之风邪也。中者,邪之自外入内也。有中经、中腑 、中脏、中血脉之分。此数句与病机要发明,大同小异,各有语病。余从发明而订正之∶中 经,外有六经之形症,中腑,内有便溺之阻隔,中脏者,性命危。中血脉者,外
分类:中医古籍 > 《医学从众录》 2004-04-10
中风证宜从洁古、东垣之论,以中脏、中腑、中血脉为辨证之的。洁古云∶中腑多着四肢,中脏多滞 九窍。东垣亦云∶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中血脉则口眼斜。而方书所载,混言外有六经之形 症,以大小续命汤为主。夫人身脏腑有十二经,手有三阳三
分类:中医古籍 > 《质疑录》 2004-04-10
中风证宜从洁古、东垣之论,以中脏、中腑、中血脉为辨证之的。洁古云∶中腑多着四肢,中脏多滞 九窍。东垣亦云∶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中血脉则口眼斜。而方书所载,混言外有六经之形 症,以大小续命汤为主。夫人身脏腑有十二经,手有三阳三
分类:中医古籍 > 《质疑录》 2004-04-10
【歌】腑中风邪显六经,面加五色表之形。若还中脏多便阻,绝证临之命必倾。半身不遂斜口,此是风 邪中在经。有表汗之须续命,六经加减认教真。须知在里溲便秘,实者尤当三化行。原无表里秦艽治,大要清 心静养神。 【论】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善
分类:中医古籍 > 《明医指掌》 2004-04-10